VIP
连续签到5天送VIP
三倍流畅播放
1080P蓝光画质
新剧提前看
立即体验
上传
看过
客户端

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

2020-5-17 19:4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110| 评论: 0|原作者: 邓跃华|来自: 131330181200310

摘要: 一、文化涵盖 一种文化的起源、传承、演变与发展,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。从始至终,先来后到,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,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,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。根据收集到的资料,可以从史书中找 ...
七、沙县说

七、沙县说

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,第五种《沙县说》,我从几个方面来辨析。先从沙县建置沿革而言,在夏、商时代属扬州,周朝为七闽地,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辖地——到了东晋义熙中(公元405418年)设沙村县,再到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改为沙县,简称:虬——再来说说地域方位,沙县是在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,沙溪上游与梅列相邻,溪水潺潺,与主山脉大致平行,横贯全境,汇入现今的南平市境内河流。坊间相传,因为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(沙县县治在沙溪之北)水中有一条“虬”,即“无角龙”,故此河段又称为虬溪、虬江,之所以沙县的别称是“虬城”。虽然巧的是屈原所著《涉江》的诗句中也有“虬”字:“驾青虬兮骖白螭”,但从龙舟文化而言,并没有内在的关联,只是顺便提起而已(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,字条:沙县)。

说到龙船歌的起源,既然是风俗歌曲,自然跟端午节有内在的关联。因为《龙船歌》是献给节日的一种“礼物”,也是让龙舟竞渡多些文化内涵,然而地域不同,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。闻一多先生写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,根据翔实的史料考证,指出了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,为了表示自己是“龙种”身份,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,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举办一次盛大的图腾祭。其中便有类似于现在的竞渡游戏,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,在时间上也是早于屈原。闻一多先生作古已经一轮甲子年了,他身前的考证是否科学?还得让后人加以证实。六七十年来又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,得出了这样的结论:在新石器时代,确实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,无论是从历史传说,以及地理位置的相结合来辨析,就是一个崇拜龙腾的部族——史称百越族。其实地域不同,说法也不同,诸如:百越、百粤、吴越、南越、骆越、闽越等等,换句话说,百越族只是一种泛称。他们往往自比是龙子龙孙,那么端午节就是他们的节日,换句话说,也是一个龙的节日。然而在几千上万年历史的发展中,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民族中了,还有其余部分也演变成南方许多少数民族,文化的相互融合,因此端午节也演变成全中华民族的节日。

沙溪流域发现了万寿岩,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,共出土八百余件石制品,少量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,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-3万年。而且在船帆洞下层文化层还发现距今约二万年的人工石铺地面,属全国首次,世界罕见。那么,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怎么划分呢?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,而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,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,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,发明了陶器,出现了原始农业、畜牧业和手工业。这一历史时期,正好沙溪流域的先民就有属于闽越人,同样是根据历史文化现象,辨析可以得出了结论:沙溪流域在端午节竞渡时,只要有唱歌曲,也是属于风俗竞渡歌,也因为当初还没有出现“龙船”一词,当然不能算在后来人所讲的龙船歌范畴内。我所追溯的龙船歌起源,是从屈原遇难以后,民间为了纪念他,逐渐演变成端午节龙舟竞渡,才有的龙船歌。也有学者认为,龙船歌的起源是那些祭祀活动,但我认为不是水上龙船歌的正源之源,只能是岸上龙船歌的旁源之源,说得准确一些,是属于龙舟文化祭祀活动礼仪中的龙船歌之源。大家可以想想,竞渡是水上活动,自然是平时在水上讨生活的船夫们,才属于参与的中坚力量,竞渡歌的起源是棹歌,才符合文化逻辑。

既然是《沙县说》,就得从建成沙县谈起,那么在唐代末期,此地是什么状况呢?如果从中华大地的大背景而言,把历史往前推一推,就能从杜甫的《春望》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的诗句中,感触到“安史之乱”时国家战乱带来的残破景象。从公元907年—公元960年,国家历史属于分裂时期,北方依次经历了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而南方是由前蜀、后蜀、吴、南唐、吴越、闽、楚、南汉、南平(荆南)、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,史称“五代十国”时期。从全国性而言,历次的战争都具有其破坏性与毁灭性的灾难,国民没有安居乐业,逃难便是离乡背井,浪迹天涯,谈不上全方位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直到公元906年,赵匡胤建立了宋朝,中国虽然再次统一,而这个时期,主要的原因是当初统治者的主观臆断,有些地方的龙舟文化曾一时偃旗息鼓。上网查看,搜狗百科词条的“道州龙舟”,就有这样的文字注解: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三次传旨,不准湖南、四川一代的百姓“为龙舟戏”。好在道州龙舟文化在民间,经过祖祖辈辈上千年顽强的传承与发展,依然还保留着端午节划龙船的习俗。然而有些地方的龙舟文化传承,本来就很微弱,倘若官府长期性的抑制,加上战乱,情况便是截然相反。我举一位晚唐诗人韩偓写的诗句为例,《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》:“水自潺湲日自斜,尽无鸡犬有鸣鸦。千村万落如寒食,不见人烟空见花。”此诗有注解,题注:此后庚午年,即后梁开平四年(公元910年)。闽太祖王审知在开平三年至五年(公元9094-9114月)亦用次年号。闽江之源的沙溪流域,其实在唐末宋初就出现了龙舟文化断代的危机,可以从韩偓写的诗句中,看出一些端倪。换句话说,就算沙溪流域在这之前已经有了《龙船歌》,可没有文字记载,也被历史的风风雨雨侵袭得无影无踪,所以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的《沙县说》,只能从宋代说起。

唐武德7年(公元624年),沙县已经开始设官办的儒学,到了宋代,教育出现鼎盛状况,有了“五步一塾、十步一痒”的美誉。全县进士达129人,占历代进士总数的86%,其中就有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,以及罗畸也是个大儒。名人众多,邓肃是以直谏,以及诗文名闻朝野的官儒,还有谪贬沙县的国史编修,后复出为相的李刚,等等,此地曾经被誉为闽学文化的摇篮,当然也会有各地的文人涌来云集,早在唐末,就有诗人韩偓曾挈族入闽蛰居沙县(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,字条:沙县)。

如果说上游(贡川龙船歌起源于宋代)和下游延平府的百姓一到端午节都是一边划龙船,一边唱龙船歌,而作为县城的百姓,却只是划龙船而不唱龙船歌,这很显然不符合县城人的文化性格。如果说流域的龙舟文化会有局部地域“断流现象”,但也不应该出现在南宋时代的县府之地。常言说,雁过留声,到了南宋,沙县已经有过两位状元,前一位是南唐末年的张确,后一位是南宋嘉定年间的张安,于是到了明代,百姓为了纪念他们,县城临沙溪的前街就建成了两个坊,一个取名叫上状元坊,另一个取名叫下状元坊。此地祖祖辈辈的文化人,深受楚文化影响,划龙船,唱龙船歌,是为了纪念屈原。沙溪之水日夜奔流,滔滔不绝,又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风云,然而这几年,我竭尽全力查找相关史料,却从未看见历史上有谁留下有关沙县龙船歌的只言片语。仿佛祖辈曾经的往事,像历史的风云一样,灰飞烟灭,不留痕迹。

《沙县说》似乎像个谜团,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,每年一到端午节,无论上流邻里梅列河段的龙船歌唱得如何流畅,都打动不了沙县的一方百姓,年年依旧只是划龙船而不唱龙船歌,难道不会唱歌吗?不是!据我所知,沙县人从小就学唱儿歌,例如《红霞红霞》,家喻户晓。像沙县民谣《赵五娘》,歌词七字一句,共有702句,等于4917个字!直到现在,沙县传承的民谣之多,远远超过梅列和三元,例如《十嫂十歌十字歌》、《火烧行》、《担水情歌》等等。同属沙溪流域,乡俗也相差不大,龙船歌为喜庆而唱,“哭丧”为悲时所唱,这本来就是民谣中的“一公一母”,为什么沙县人放弃传承龙船歌而只传承“哭丧”?甚至大喜的日子为何还要闹“哭嫁”?以至于做新娘子离开娘家时,唱一首《哭嫁歌》,仿佛成了断肠曲,似乎哭得越伤心,越能受到街坊邻里的称赞。给我的感觉,直到现在沙县人似乎不想提到龙船歌,上网依然查不到当代人有谁写过有关龙船歌的只言片语,一方百姓断代断到这么彻底的现象,实属罕见!沙溪流域《龙船歌》起源的《沙县说》,从严格意义上讲,其实等于“无说”,但从建县以后的管辖地而言,无论上游的《梅列说》、《三元说》、《贡川说》和《永安说》,都是属于《沙县说》的范畴。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

官方APP下载

项目服务热线:

0598-8337-034

项目申报单位地址: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三明市少儿图书馆

技术和运营服务:三明市同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邮编:365001 Email:2937292294@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16  龙舟文化资源库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服务:同道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