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
连续签到5天送VIP
三倍流畅播放
1080P蓝光画质
新剧提前看
立即体验
上传
看过
客户端

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

2020-5-17 19:4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116| 评论: 0|原作者: 邓跃华|来自: 131330181200310

摘要: 一、文化涵盖 一种文化的起源、传承、演变与发展,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。从始至终,先来后到,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,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,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。根据收集到的资料,可以从史书中找 ...
六、贡川说

六、贡川说

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,第四种《贡川说》。实话实说,我从2010年端午节开始写《三明新龙船歌》,一直到20161018日,六年时间过去了,虽然这部系列随笔大多都是我在2014年到2015年陆陆续续写的,但从没想过要写《贡川说》这一章,现在情况有所变化,不得不写。1019日晚上,我上网看到一则消息《永安竹天下广场的晚会现场图来了》2016-10-191627三明日报詹铁笛——十二、永安市民俗表演《龙船歌》(起源于宋代),演出单位:永安市贡川镇农民艺术团——

 

我很关注这件事情,随后就从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资料,又看到一则消息:《如果朋友问贡川《龙船歌》唱的啥内容?你就把这条微信甩给他!》时间:2016-11-031556作者:贡川古镇。“今晚,由贡川镇农民艺术团表演的《龙船歌》节目,将在2016国际(永安)竹具博览会颁奖晚会上闪亮登场——”以下文字是贡川古镇综合采编的内容:“《龙船歌》起源于宋朝,是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——本次《龙船歌》节目,派出了60多人的强大阵容,包括贡川10多位60多岁贡川老人出演,用永安话唱龙船歌,节目极具本土特色——《龙船歌》是在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,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少有传唱——2006年,一次偶然发现,贡川集凤村的张炳和老人还能较为完整地唱出原汁原味的《龙船歌》。据老人介绍,以前贡川端午节要赛龙舟时,各队先把各自的龙舟划到巫峡头请龙王,在龙王庙做法事,然后划着船顺水而下,大家唱一阵歌,划一阵船,边划边唱——200710月,延爽村老年协会举办文艺展示会,老人们以最朴实的方式,首次正式登台演唱了这首民歌,受到市、镇文化部的认可,在2010年永安举办第一届山歌会上获得优秀奖——

我也从网络收集到《贡川龙船歌》的曲谱,写明是:贡川传统民歌,陈唐武记谱。还有一段文字说明:“为了体现当时的场景,张桂元、张续利几位老人与曾经划过龙舟的杨志和、江志光、杨光元等进行了讨论,于是加上了“划去、划去、划地、划地”的唱词和鼓点,形成了现在的曲谱。”我想听听贡川人唱《龙船歌》的效果如何,于是登入贡川网,终于看到了视频,一群老人登台表演《龙船歌》节目,也听到了老人唱《龙船歌》,浓浓的乡音,浓浓的乡情,个别音律跟《三元龙船歌》还有点相似。这不奇怪,毕竟是上下游的邻里,歌声都是那么古朴悠扬,也有客家民谣韵味。

我在《永安说》那一章已经写到了:我在年轻时,有与永安的当地人交成朋友,也听朋友说过:“相传永安有《龙船歌》”。这几年来,我正因为在写有关《龙船歌》的文章,自然会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,莫非当初朋友说的“相传永安有《龙船歌》”,指的就是贡川吗?于是我想从贡川人写的诗句中找到一些史料,很遗憾,就连陈瓘的《醉蓬莱》只有这样的诗句:“拟棹觥船,径冲花浪——”陈渊《默堂集》里有《冯元用九日约白云寺登高——》中也有这样的诗句:“建溪古渡头,短棹凌虚碧。”只有“棹”,没有“歌”,更没有“端午竞渡的棹歌”。可是为什么改革以后,我也没听说贡川有人唱《龙船歌》,难道真的失传了吗?甚至感到有点遗憾了,为什么这样说呢?只要提到沙溪文化,不得不提到古城贡川,就因为先有贡川,后有永安。

提到“先有贡川,后有永安,”我最初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,这还得说到年轻时候一段往事。起初是为了创作一部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,涉及到当地以前的街道、店铺、宗祠建筑、岸边码头等,必须了解三元的历史,才能描写出当初的风土人情,于是询问过像我爷爷那辈的老先生,才知道早前在这一带有“七贤祠”,其中有闽学四贤,接着还有三位是:邓肃、陈瓘、陈渊。陈瓘和陈渊是叔侄关系,都是贡川人,陈渊还是杨时的学生和女婿。可是当初由于找不到历史资料,也没法更仔细的了解来龙去脉。自从有了网络以后,查询一些资料就很方便,所以就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贡川的历史。然而提到贡川,还得提到陈氏名门望族。

翻开史料就能看到,唐朝开元二十九年(公元741年),有一位八十高龄的白发老人,就是陈氏入闽始祖——唐朝御史中丞陈雍,居然率领子孙与家族,是由京都长安出发,已经跋涉千山万水,不辞辛劳,依然沿着沙溪河乘船逆水而上。可以说这位老人对福建并不陌生,因为祖父叫陈潭,曾经担任过漳州刺史;父亲叫陈摄,也担任过汝南县令,后逝世于闽,安葬于泉州。因此在陈雍看来,率领举家与族人迁徙,是要找到一种安全的归属感。因为先后辅佐过唐代皇帝:高宗、中宗、睿宗、武则天、中宗(复位)、玄宗,也让陈氏处于鼎盛时期。那个时代,大家族几乎都是世代聚族而居,陈氏也是如此,几十人聚在一起吃饭,也是常态,甚至祖训中都有“家国天下”的理念。陈雍可称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老名臣,也能预测到往后的宫廷内斗必将血雨腥风,你死我活。他不想参与其中,全身而退,甚至叫尙书省事的次子陈野辞官,可称深思熟虑,就这样迁徙来到风景秀丽的地方,安居在沙溪河畔——贡川。其目的就是在乱世中,找到天高皇帝远的一个安全避风港,才能保全家族,让世代子孙延绵不绝。立下祖训,世代相传:“事亲以孝,事君以忠,为吏以廉,立身以学。”十年之中,远离宫廷,虽然身在荒郊野岭,却也平平安安,享受天伦之乐,安度晚年,唐天宝十一年(公元751年)陈雍逝世。只过了四年,公元755年,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战争,史称“安史之乱”,也是唐代由盛而衰的分水岭。如果说沙溪河从唐朝就开始运载着贡川陈氏家族发展史的话,那么到了21世纪,无数的日起日落、阴晴圆缺和风风雨雨,也已经过去了1260多年的历史。岁月可以见证,据陈氏族谱记载: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陈氏家族兴旺。历代人文鹊起,出过状元、名列探花、中72进士,北宋、明朝为兴盛朝。如果把那些人名和官衔都写出来,便是长长的文字河流,也会让许多后辈人“望陈氏出了这么多士大夫而兴叹”。

既然当代贡川人说此地的《龙船歌》起源在宋朝,会让沙溪流域的当代人相信吗?那么先从时代大背景来谈论,《龙船歌》是属于龙舟文化的范畴,而龙舟文化又是属于端午文化的范畴,那么宋朝的端午文化是啥状况呢?在宋朝(公元960年—1279年)中,重文轻武,再次用诗词来举例:72卷《全宋诗》中,诗题里含有“端午”两字的就有218首,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和习俗的内容,如果把所有诗句排列起来,真的可以汇集成一片诗海。无可置疑,端午文化很显然比唐朝更繁荣,当然会影响沙溪流域。

按历史文化现象而言,《贡川说》是有合理的成分,当然也得要有依据,还是用贡川陈氏来举例。其实早先的家族与宗族制,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,还得以地缘婚亲为依托,只有集合大家之力,才能克服重重困难,以至于发展壮大。陈氏从唐代定居到北宋,陈雍都有第十三代后裔了,这么多年来,陈氏大家族依然还在贡川繁衍生息。如果说在唐朝,贡川还是连绵荒山蛮野,深谷瘴雾蔽日,古木参天,野兽出没的话,那么到了宋代,应该是个颇具规模的乡村。沙溪流域承载着农耕文化,山川秀丽,稻谷飘香,一方乡贤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,才能培养和造就陈氏人才辈出,就连延平四贤之首的杨时曾赠联:“半壁官花春晏罢,满床牙芴早朝归”;还有朱熹也赠联:“一门双理学,九子十科名”。换句话说,像陈氏这样的“士大夫之家”,确实奠定了闽西北人文的鼎盛局面。达官贵人也好,同窗好学也罢,用当代人的话来说,就有关系网。红白喜事,礼尚往来,远客来了,还得在贡川食宿,聚在一起闲聊乡俗,自然也会把各自家乡在端午龙舟竞渡时有唱龙船歌的信息带到此地,何况陈氏也有人跟畲族人通婚,一方百姓和睦相处,也具备了发展民间文化的底蕴,父老乡亲能歌善舞,龙船歌起源也是水到渠成。

我做如下辨析:虽然贡川现有的古建筑也没有宋代建成的,再看看“贡川城墙”建于明嘉靖41年秋(公元1553年);“会清桥”建于明代天启2年(公元1622年);“陈氏大宗祠”建于明代万历33年(公元1606年)。算一算,原来“贡川城墙”是在邓茂七死后104年才建成的,又过了53年,到公元1606年才建“陈氏大宗祠”,那么可以辨析,得出结论,因为沙溪两岸有同样的遭遇,以至于早些年代的战争就毁灭了当初的古建筑。

以下也是我从网络收集到文字,是贡川古镇综合采编的内容:由贡川中学编辑的《贡川中学堡乡文化教材》里,还有一段更为完整的《龙船歌》。我摘几句歌词:“南山树林几千年,请得鲁班造龙船。新造龙船七丈长,划上巫峡请龙王。新造龙船两面请,船中君子好后生。吃得茶来谢茶香,吃得酒来谢酒酿。请得龙王正欢喜,划船弟子保安康。天上清平来八仙,人间太平好划船。三请茅庐诸葛亮,泗州城内好藏兵。五关斩将是关羽,六出祁山诸葛亮。”

原来贡川这几年就有人唱龙船歌,只是因为我二十多年都在意大利,极少回故乡,不知情而已。《贡川说》当然也得要有历史依据,单是陈氏宗族就很多文人,自然会有人写到故里的风俗,只要仔细查找历史记载,就会查到蛛丝马迹。也希望贡川人能拿出史料,方为上策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,就像1999年秋在万寿岩洞穴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,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,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一段空白!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

官方APP下载

项目服务热线:

0598-8337-034

项目申报单位地址: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三明市少儿图书馆

技术和运营服务:三明市同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邮编:365001 Email:2937292294@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16  龙舟文化资源库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服务:同道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