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
连续签到5天送VIP
三倍流畅播放
1080P蓝光画质
新剧提前看
立即体验
上传
看过
客户端

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

2020-5-17 19:4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111| 评论: 0|原作者: 邓跃华|来自: 131330181200310

摘要: 一、文化涵盖 一种文化的起源、传承、演变与发展,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。从始至终,先来后到,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,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,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。根据收集到的资料,可以从史书中找 ...
三、三元说

三、三元说

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,第一种《三元说》,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,也有人这样谈论,但只在民间相传而已,差不多三十年,依然如故。然而等到成立了“非遗协会”,情况有所变化。我是在2013年上网看到一篇文章,才知道《三元说》公开化了,以至于现在就有许多三元人还深信不疑。此说法是指《三元龙船歌》产生于清代的康熙年间,是三元文化人邓文修首创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几代人流传于三元、梅列及周边一带的乡镇。

邓文修(公元1645年—1721年)字观城,是三元城关人,在清代康熙十一年(公元1672年)的举人,次年再中进士,又在清代康熙四十年(公元1701年)为沙县延修县志,还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《福建通志》,曾担任吏部主事,是清代的政治人物。此资料可查:《三明历史人物》和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葵丑科殿试金榜)。

《三元龙船歌》的内容丰富多彩,富有生活气息,极具地域文化元素,诸如:敬神祈福、赞美家园、寓情于景、歌颂英雄,有人合计过,歌词出现的人物就有一百多类人。《三元龙船歌》的旋律基本相同,只是咏唱时有些自由度,或快些,或慢些,划龙船时会有不同水域地段,自然就会咏唱不同的歌词。一行七字,四行为一首歌词,加上方言传承了一些中原雅语,讲究合辙押韵,朗朗上口,方显得古朴动听,雄浑高亢,娓娓动听,具有鲜明的客家民谣韵味。

201452日,中央电视台《远方的家。江河万里行》栏目,播放了第五集《闽江、沙溪水、闽人源》,其中有这样的盛况——好些人一边划龙船,一边唱着《三元龙船歌》,我在意大利都能看到这个电视栏目,介绍三元龙船歌时,解说词跟以上的文字内容基本相同。问题在于,央视的记录片是向全世界传播信息,《三元龙船歌》真是邓文修首创的话,也得出据史料,这是让人信服的依据。我不知道写这样文字的人是谁,但觉得如果出自学者,就要质疑此人的治学态度不算严谨。因为根本没有提示哪处的历史资料有相关记载,而证实这一说法的依据仅凭相传,不能作为正史。

那么问题出现了,屈原是约公元前240278年的人物,虽然沙溪文化开发的较迟,但别处的龙船歌传承了上千年,为什么《三元龙船歌》的起源会推迟到清朝年间呢?还有以前的几百年间,先辈们在做些什么呢?我带着疑问开始思考这些问题,日月如梭,光阴似箭,一晃六年半的时间过去了,《新编三明龙船歌》按传统的说法有108首,也全部写好了,都收集在系列随笔《唱响三明龙船歌》里。直到2017年元旦放假期间,才整理好这几年陆陆续续写的文字,编成系列文章。这一章要阐明的是:我为什么认为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不在清朝呢?还是用历史文化现象来辨析,所举例的资料,在网上都能查到。

那就加深一步来剖析,龙舟文化也是属于沙溪文化的范畴,从历史的角度而言,其实有两部分,官方记录下来的,通常叫正史,而民间也能记录历史,那就是族谱。根据《剑沙三元李氏族谱》“家谱原序”记载:“三元李,唐神尧有天下所封,元祥太子苗裔也。三十三(名绵万)公自皇历播迁三元五百余岁矣。”李绵万死后墓葬三元花园窠。《三元李氏族谱》撰写“重修家谱原序”中也写道:“宋代之季,三十三公侨居三元——谱以始分之三十三公为鼻祖。”(参考资料:福建省三明市姓氏志)

再来说说三元的邓氏,祖公邓光布奉命“护太子进闽”,守疆立业,其后代人丁旺盛。到了宋代,根据《剑沙三元邓氏(革房)家谱》记载:入闽邓氏第八世孙邓克谐,字仲孝,生于宋乾德五年(967年)。善读左氏春秋,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,交结豪士。宋景德四年(1007年),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、上柱国、赐章服金鱼带归第。大中祥符四年间(1011年)卒,享年六十七岁,被封为一品浩命。邓克谐生八子,以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为八大房,故有“北宋八音分房”之说。死后葬于荆东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》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我甚至还听老人说过,在宋代时期,荆东就已经是邓氏的发祥地了,这一带叫“归仁里”。关于这一点,我也看到有人把吴氏族谱记载的一段文字发布在网上,时代就是宋朝,地名就叫“归仁里”(参考资料:福建省三明市姓氏志)。

沙溪流域龙船歌起源的《三元说》,忽视地域历史文化现象,甚至把从唐代到明代的历史痕迹抹掉了。因为三元城关没有保存像正顺庙那样的古建筑,四坊八堡曾经的大栋宅,几乎都是明末清初而建,但是现在也都全部拆迁了,无法展现凭据,只好写属于三元区管辖的上游“荆东”,也算是邻里。从方言这个角度上讲,传承到我们这一辈,还是把“荆东”叫成“荆村”,始于何时,无史料可查。那么为什么要写“荆村”呢?其中之一是,祖祖辈辈口耳相传,“荆村”还有另一个叫法“归仁里”,而这两种叫法现在都能找到依据。其二是“荆村”曾经有宋代的古建筑物,也跟正顺庙很相似,毁灭过,又在原址上重建。

据《三元邓氏家谱》记载: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“置垂裕堂”,始建于南宋,并且“凿池泛舟,名曰安抚池”。几经兴衰,现在依然雕梁画栋,古香古色,然而曾经在明代中叶,因邓茂七起义造反失败,“垂裕祠”也毁于官兵之手,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,再由邓氏后裔重建。邓克谐生八子,以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为八大房,故有“北宋八音分房”之说。据《剑沙三元邓氏(革房)家谱》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:“一房在三元管前——”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,在宋代,三元人就把“荆东”写成“荆村”,似乎以城市自居,经济、文化、人文,也跟梅列不相上下。

下游梅列和上游荆东都有宋代始建的古建筑,而夹在中间的三元唯有不同的是,没有留下宋代的古建筑。这是何原因呢?我的辨析是,当初的战争把三元摧毁成一片废墟。明代中叶,邓茂七举旗造反,在这一带民间相传了几百年,就像在秭归相传“屈原易服救主”极其相似,因为邓茂七就是这一带的当地人。出生何年,无考(?-公元1449年)。搜狗百科词条:邓茂七,是这样写的:“邓茂七部全军上下人人奋勇,皆力战而亡,邓茂七在突围时中箭而亡”。通常官方记录的为正史,而民间相传为野史,两者往往大相径庭。

看看陆超虎的著作《铲平王邓茂七传奇》,就能找到答案。他认为,邓茂七不是江西人,而是沙县二十四都人,具体位置在三元区中村乡的黄竹坑至永安上坪乡的九龙村(即《皇明史概》)中所称的九龙寨一带。陆超虎因此写成了《邓茂七是何方人氏?》论文分别发表在一九九二年的第三期《福建史志》和《永安市文史资料》第十一期。《沙县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——邓茂七起义》有这样一段文字:为了推脱地方上出“反贼”的责任,明、清以后的县志中,尽力贬低邓茂七,把这个地地道道的邓光布后裔,说成江西建昌(今南城)人,是来沙县的外来移民。嘉靖《沙县志》的主编邓文修,怕同族中有人“造反”,对家族来说是极不光彩的,利用自己的职便将邓茂七是外乡人写入县志。改革开放后,城关后山沟的邓茂七后裔,终于认祖归宗——

就算在宋代,三元人的祖先也像现在人一样,每到端午节,一边划龙船,一边唱龙船歌,也会被民朝中叶那场战争消灭掉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算算年代,邓茂七死时是公元1449年,“垂裕祠”也毁于官兵之手,直到明代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,再由邓氏后裔重建。可以算出来,邓茂七死后的108年,“垂裕祠”才得以重建,换句话说,传承民间文化,有些已经断代了!

既然《三元说》龙船歌是邓文修首创,还得理一理脉络,他是在清代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中进士,那也应该是在其后创作的。我不说清朝大背景,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情;也不说清初罗南生拥戴明皇室后裔,在沙县管辖地的夏茂建号反清复明,成为清兵的重围之地,更不说清兵怎么征战闽域,何时才平定,附近一带有多少百姓如何逃难,远走他乡——仅从形成风俗歌曲而言,起源时就写一百多首,也不符合民间文化的发展逻辑。那么会有读者这样问,为什么我也写了108首龙船歌呢?因为龙船歌已经成了风俗歌曲,辈辈相传,歌词太陈旧,本土文化要发展,就得有新的创作,赞美和讴歌大三明的历史文化成就。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

官方APP下载

项目服务热线:

0598-8337-034

项目申报单位地址: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三明市少儿图书馆

技术和运营服务:三明市同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邮编:365001 Email:2937292294@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16  龙舟文化资源库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服务:同道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