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
连续签到5天送VIP
三倍流畅播放
1080P蓝光画质
新剧提前看
立即体验
上传
看过
客户端

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

2020-5-17 19:4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109| 评论: 0|原作者: 邓跃华|来自: 131330181200310

摘要: 一、文化涵盖 一种文化的起源、传承、演变与发展,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。从始至终,先来后到,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,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,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。根据收集到的资料,可以从史书中找 ...
二、文化起源

二、文化起源

沙溪文化与别的地方会有不同之处,方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,例如龙船文化就是一例。三元与梅列是上下流域的邻里关系,两地方言和风俗基本相同,从龙船动工开始,就有严格的相关仪式。用方言来说是“规矩,发一发十,意思是从一发到十。”但还有另一层意思:“发仪发式”,用当代话语来解释,就是程序正义,有神圣的正义感!龙船下水仪式更为隆重:几张老式八仙桌当作供桌,摆上三牲四兽、新鲜果品和糕点,点燃大大的红蜡烛,燃香插满香炉。制作该船的师傅做一个竣工仪式,上香叩拜,恭恭敬敬朗读一份“祭文”。该内容有龙船开工时间、乡民捐资名单和数额,以及所许心愿之词和竣工时辰等,之后率领乡民选出来的人选,都是德高望重和最优秀的青壮年,一同三拜三叩首,仪式完毕,再由道士念念有词,这叫设坛做法。当在祈福祭文时,乡民们都要规规矩矩,毕恭毕敬跪在地上聆听,仪式完毕,点燃鞭炮,锣鼓喧天。龙船下水,还是由乡民选出来的代表上船划桨,打起鼓,唢呐声声,高唱龙船歌。划桨也是不同,都得写上字,就是“二十八星宿”。当晚还得大摆宴席,热热闹闹喜庆一番,整个活动才算圆满成功。每年一到农历五月,龙船就下水了,每个村堡都会有人把桌子和茶具搬到岸边,看到有龙船划来,点燃一串鞭炮,意为用礼节迎接客人。于是龙船靠岸,人人下船,喝喝茶,休息一下。龙船又要划走了,再放一串鞭炮,当作送客,划桨人高唱龙船歌,以作谢礼。龙船一直划到农历五月十三,每条龙船起水前都得到一处谢神,梅列在正顺庙那段河流,三元却面对上流的山峰,人人都得举起划桨,点燃鞭炮。这样极具地方韵味,又富有生活气息的龙船文化,究竟传承了多少年呢?20世纪80年代,我很想懂清楚《三元龙船歌》起源于何时?也许没问对人,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,龙船歌是祖上传下来的。当然也没地方去查历史资料,以至于没弄清楚准确的历史时期,等于文化起源还是个谜。

当我再一次想弄清楚三元龙船歌的起源是何时,已经是2010年了,人却在意大利了,极少回故乡,条件受到了限制。但有些事情已经发生,有必要提一提。二十多年前,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当故乡的许多父老乡亲对“非遗”还很陌生的时候,我在意大利就默默无声地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了,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发展民间本土文化的“超前意识”。创作了一首新民歌《谁说三明没民歌唱》,也把《三元龙船歌》的首歌融为一体,此歌在当地民间也悄然传唱十几年了,2010年也有报社记者采访过我,也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报刊和网络,读者可以查证。

说起我下决心想弄清楚沙溪流域的《龙船歌》起源于何时何地,也有个来由。20104月,梅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了,我在意大利都看到了梅列上网的“非遗”视屏,于是准定写《三明新龙船歌》,当然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,而且陆陆续续也写了一些系列随笔,其中就有写到自己的一些看法。自从成立了“三明市非遗协会”以后,加上《三元龙船歌》也被收入“非遗名录”,那么《龙船歌》起源于何时就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,很有必要“刨根问底”。而这一话题还会牵出诸多领域,以及沙溪流域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、文化背景、人文情怀,等等,我把这些统称为“历史文化现象”。有必要说明一点,我不是学历史的,也不写学术论文,而是平时爱看书,也爱思考文化上的一些问题。上网收集了一些资料,写的是读书笔记,或叫文学随笔,谈谈对沙溪流域《龙船歌》起源的一些看法,只是一家之言而已。

任何地方的《龙船歌》,都是属于龙舟文化的范畴,虽然龙舟文化的起源有各种说法,但也得要有地域文化背景。例如:“纪念曹娥说”。《后汉书列女传》中记载,曹娥是投江死的,民间也有这样的传说,她是下江寻找父尸而死,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。也有“纪念伍子胥说”,《清嘉录》中记吴地的龙舟竞渡,是源于纪念伍子胥,吴地就是江苏一带,因此才有端午节祭伍子胥的风俗。还有广西是“纪念马援说”,甚至还有地方“纪念秋瑾说”,就连福建省的福州还有“纪念阎王王审知”等仪式,但那些都与沙溪文化格格不入。那么,我们再看看“纪念屈原说”。

我以三明当地文人陈盛美林荣发考证后写出的文章《三明建置沿革》为依据:“夏商时期(约公元前22世纪至前11世纪),三明地域属扬州辖区内,但疆域尚处于原始未开发阶段。周朝(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221年),三明地域属七闽;战国时期属楚国——”恰巧沙溪流域“战国时期属楚国”,何况《三元龙船歌》就有这样唱:“五月端阳祭屈原,鸣锣击鼓闹喧天,家家饮尽菖蒲酒,五湖四海划龙船。”那么沙溪龙舟文化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无可置疑。

《三明建置沿革》这样写着: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实行郡县制,全国分36郡,三明地域属闽中郡。汉朝改属扬州会稽郡东冶县——东晋太元四年(公元379年)南平县改名为延平县,同时在延平县南乡沙源地置沙戍堡。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,绥安县改名为绥城县,在这期间,沙戍堡升为沙村县-----唐朝,建安郡改为建州。武德四年(公元592年)复置沙村县,更名为沙县——”与中原文化相比,沙溪文化开发较迟,但是由于客家先民的南迁,就改变的从沙县以上到永安一带的蛮荒的状况,特别是沙溪两岸很有特殊性。就拿唐代举例,并不是逃避战乱的难民,而是皇室宗亲、宰相名儒、封疆大吏:“邓光布护太子进闽”、“陈雍举家迁居于贡川”,不是传说,却是真实的历史。由于查不到唐代沙溪流域《龙船歌》起源的史料,就从中原文化说起。

上网查查互动百科的“屈原传说”,就有这样的文字:“从现存的古籍文献来看,能追溯最早记载屈原传说信息的史料是东汉文学家应劭的《风俗通》,其曰:‘五月五日,以五采系臂者,辟兵及鬼,令人不病瘟,亦因屈原。’《汉书地理志》称述这种‘因屈原’的风俗传说为‘习以相传’、‘南郡尤甚’。秭归于汉时即属南郡,由此说明,汉代已将屈原与端午节风俗传说结合在一起而广为流传——

龙舟文化有了发展,《龙船歌》的出现具有标志性,更加丰富多彩了,同样可以从历史书籍中看到当初的情景。唐朝魏征写的《隋书。地理志》中记载:“其迅辑齐驰,棹歌乱响,喧振水陆,观着如云。”棹歌的注解是:船夫行船时唱的歌,那么龙船歌的起源肯定是棹歌。也有刘禹锡的诗《竞渡曲》中自注:“竞渡始于武陵,及今举辑而相和之,其音咸呼运:‘何在’,斯沼屈之意。”还有储光羲的《官庄池观竟渡》中写道:“落日吹萧管,清池发棹歌。船争先后渡,岸击来去波。”可以证实这里的“棹歌”就是指《龙船歌》。在古代的时候,可以这样说,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助兴,会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是这样。

沙溪流域“战国时期属楚国”,屈原是楚文化的传播着,此地的祖祖辈辈应该深受楚文化的影响,对于爱国诗人屈原比别处更敬重、爱戴与缅怀之心才对。那么沙溪流域《龙船歌》的起源也应该会早些年代,才符合历史文化现象。不过,事不遂人愿,套用一句当代时髦的话来说,就是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

官方APP下载

项目服务热线:

0598-8337-034

项目申报单位地址: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三明市少儿图书馆

技术和运营服务:三明市同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邮编:365001 Email:2937292294@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16  龙舟文化资源库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服务:同道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