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元龙船歌》趣事 邓衍益 文 三元龙舟文化传续了近千年。在这个独特的环境里,长期的积淀提炼培育出灿烂的龙舟文化之花——“三元龙船歌”。伴随着这雄壮,高亢的歌声演绎出丰富多彩的龙舟故事……。 故事一 白沙健儿真能划 在斑竹溪水库建成以前,沙溪河水三元城关水域最湍急。而古时以水路运输为主,沿河建了许多码头,也叫水岭。水岭的形式是:沿河街道向河边建一四米宽的石砌台阶,再向河中央延伸一段拦河坝,多雨季节河水漫过河坝,形成一个短瀑布,蔚为壮观。从龙船巷到桂龙坊有“山庵岭、龙船岭、元帅亭岭、土地亭岭、李厝岭、太保亭岭”等水岭。河对面有长安堡(五八年以前长安堡在现火车站周边)、白沙两条水岭。其中以“山庵头水岭”规模最大,大水时节景致如同水库漫闸。 这些水岭随同所处地域隶属各坊堡。龙舟平时就置放在水岭对应的巷边,既龙舟房(三元方言称“龙船厂”)。五月初四下午,人们把龙舟抬到各自的水岭下水,然后逆流而上,到“白马公”祈福许愿。龙舟经过各码头都会受到鸣炮欢迎,则须停靠接受茶水款待。稍事休息,龙舟则须在码头前绕三圈后继续前进。离开时唱道“喝得茶来谢茶恩,喝得酒来谢酒娘……”。码头上鸣炮欢送。处在上游码头的龙舟到白马公祈神后也要到下游作礼节拜访。因此每条龙舟都必须在每条水岭逆行三次,叫“斗岭面”。这个过程最吸人眼球。码头岸边站满人群,自发形成拉拉队,为健儿们呐喊助兴。 过去,沙溪河水北边迟缓,南边湍急,但是长安、白沙的龙舟为了进行以上礼节都必须穿过河面,沿河南边“斗水岭”,以显示他们的耐力和丰采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。三元的龙船歌所以独特,是因为它产生于这种独特的环境,独特的运动形式,边划边唱,铿锵有力,旋律紧凑,吐字清淅,琅琅上口,童叟能宜。使龙舟在长距离劈波斩浪中行动划一,只进不退。 小时候,听爷爷说:白沙的龙船很古老,那时他已七十多岁,从他懂事起,白沙就是这条龙船,而他的老一代也说不清这条船何时造的,从未见新造龙船。可以说这条船应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不知维修了多少次,增加的铁钉和油漆的分量应不少,可说是一条最老最重的龙舟。 白沙是三元城最北端的一个村落,每次划船进行的第一个仪式比其他坊堡要多划五百米,而且是一段长距离急滩名叫“泽洋堡尖”。他们在过码头,“斗水岭”时,稳稳前进,从没停顿倒退,所以老一辈人称赞:“白沙人真能划。” 故事二 独特的节俗 端午节,全国指的是五月初五这一天。可是在三元境内端午节要过三天,即五月初四、初五、十三三天。据说是屠户有限,平时应付市场显得生意清淡,要走街串巷叫卖。到端午节挨家挨户都要买新鲜猪肉过节,他们供应不上引起纠纷。因此,他们倡议:分初四、初五两天过节。正好顺应了过节期间亲戚互访的需要,也缓解卖肉的拥挤,就有了不成文的乡约:在城关,邓姓人多就在初五,其他姓氏人等提前一天初四过节;梅列则按地域,列东、列西各占一天。 其实端午节初四、初五一方面要应付亲戚间互相拜访,而龙舟游戏只是例行公事,余犹未尽,遇上下大雨,连龙船都没法及时抬上岸。五月十三日说是有关“关羽”的节日。借纪念“关羽”再玩一天龙舟游戏。这一天是单纯的龙舟活动日,尽兴游戏。“龙舟竞赛”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。到傍晚才把龙船抬上岸,进入龙舟厂。以上七天龙船都泊在码头边,锚定。 故事三 笊篱当扒楫 三元城关前街——中山路(旧城改造前)沿沙溪河岸而筑,北边沿街的房子最里一间是沿河的吊脚楼,作为橱房、餐厅。窗户打开,河面光景一览无余。妇女们二门不出,这里正是她们观赏龙舟竞赛的好地方。看得真切,又不误橱事,动情时还会呐喊助兴。 有婆媳俩在橱房操持家务,一边往窗口翘首眺望。这时正是他们的亲人赛船之际,两船不相上下,竞争激烈。婆婆见此情景,不由得狂喊:“划!划!……。”媳妇拿着笊篱正准备捞饭,也扭过头观看。情不自禁操起笊篱当扒楫,边划边喊“划!划!……”“哎哟!”饭汤溅到婆婆的身上,把她烫得回过神来,亲人的船赢了没有不知道,倒是一锅饭洒了半个橱房。她们相视哑然失笑。 故事四 鼓声就是号令 三元人勤劳,过节不误农事。端午节期间正是稻田耘草季节,也是方便喂养中秋鸭的时期。早晨鸭子关进笼挑到田里放养,耘田养鸭一举两得。收工时赶进笼。平时鸭子听话,收笼时都很顺从。 龙舟比赛一般都安排在五月十三日下午。亲戚互访在初四、初五已完成。农民不放过这个空档,上午照常挑着鸭子去耘田,下午未时关好鸭子回家参加划龙舟。未到时间,鸭子不肯进笼。满田跑,这时河边龙舟鼓声响起,心里更急,心越急,鸭子越发不听话,索兴拿起耙釾往鸭子一凿,叨着往家跑,到家后也不进门,从矮门上把耙釾往客厅一扔,就往河边跑。这一扔倒好,撞到供桌,把土地老爷震到地上。爷爷出来一看,无可奈何骂到:“这赤痢……。” 故事五 凤岗堡龙舟神话。 记得小时候,凤岗堡、崇宁堡没有龙船。奇怪的是,在凤岗里城楼关帝庙的神龛却同时供奉着一个龙船头。我好奇的追问大人是怎么回事,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才答得上来,他们给我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:很久以前凤岗堡也有过龙船,那时凤岗堡划船还小有名气。有一年受沙县城邀请参加龙舟竞赛,划船弟子们为了赢得胜利,出发前在白马公前立下誓言:若能得胜而归,全体弟子愿做白马公护卫兵将。比赛结束,果真战胜所有龙舟而凯旋。船划到白马公谢恩,当全船弟子举楫静肃,刹那间狂风大作,暴雨倾盆,连人带船沉入河底,惟有龙船头与船身脱落浮于水面;掌舵人几经挣扎抱着龙头生还。据说是他出发前错穿他老婆的裤子(古时男女裤子式样相同,若身高相差无几,错穿是经常的事)犯忌被遣回。从此这个龙头被供奉在关帝庙神龛中与关老爷共享一方香火。 一九六三年,人们历经三年饥饿磨难,经济有所复苏,思念起传统文化,三元一带兴起造新龙船热潮,凤岗堡也随着潮流造了龙船。可是好景不长,一九六五年初夏全国席卷“破四旧”的浪潮,龙舟不可幸免在扫荡之列。公社、大队干部带着木匠,把所有龙船锯断、捣毁。 一九七九年春,文革结束,拨乱反正,解放思想,民俗文化又一次得到尊重、宏扬。沙溪河畔再次掀起造龙船热潮,端午节高吭、雄壮的龙船歌,又响彻在沙溪河上。这一年凤岗堡不但恢复了一九六三年的龙舟还增置了一条新龙船。 故事六 下洋龙舟昙花一现 这里的所谓“洋”非海洋之“洋”。山区人习惯把河边山水冲积而成,相对开阔平坦的田地称为“洋”,如“米洋”、“草洋”等。把河流上游称为“上”。所以三元人把西南面东牙溪边的耕地称为“上洋”,把东北面石腹垅(现育才路)至麒麟山西麓水坑地段叫“下洋”。古时这个地方叫“东白沙”。靠山边叫“白沙后门”。 一九七二年三明市启动“两线(南平至永安;三明至大田公路)一桥(城关大桥)和“市革会(当时的县级市,既现在的区政府)办公楼”工程建设,把在工程红线内的三十八户人家迁到下洋浮桥头东南悬地,曰“下洋新村”。当一九七九年造龙舟热潮兴起,下洋民众也跃跃欲试赶潮流,但苦于人力有限。信息一经传出,立即得到各坊堡的热情支持。凤岗和桂龙坊邀请下洋人一同上山伐木。阳巷和白沙连夜送现成的板材到下洋,特别是阳巷坊所送的木料近半条龙船。在各坊堡的鼎力支持下,下洋新村的龙舟也划向沙溪河,与各坊堡斗趣。 一九九三年205国道改线,下洋新村遇上第二次拆迁,住户被拆迁了一半。二○○七年房地产开发,全部拆除,形成了“华宇双城”。住家分散各处,溶入到其他坊堡,已无法进行正常龙舟活动。龙舟就赠送给阳巷坊。下洋龙舟走完“昙花一现”的历程。但是这个历程却演释了三元人团结友爱,共同上进的精神,值得人们回味。 展 望 凤岗堡龙舟故事在沙溪河沿岸有许多版本,情节几近雷同。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孰真孰伪。重要的是从中悟出龙舟活动在沙溪河沿岸曾经历由兴——到衰——到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。 今年六月十一日在三明市三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的倡导下,三明人又一次掀起龙舟活动的热潮,市区十几个坊堡的龙舟汇聚于沙溪河三元——梅列水域举行龙舟竞渡表演,场面隆重壮观,愿它成为新一轮龙舟活动热潮的起点,愿三明龙舟活动长盛不衰!
|